首页 > 图集> 文章正文

高通CEO密会零跑朱江明,聊了些什么?

图集 2024-03-29 11:18 来源: 盖世汽车   阅读量:17315   

近日,高通全球CEOCristiano Amon到访中国,作为一名全球芯片巨头的首席执行官,安蒙坚持把中国看作是建立强有力合作伙伴关系的机遇,在本次行程中,安蒙与零跑汽车创始人、董事长朱江明进行了深入交流。据了解,零跑汽车与高通合作已久,两家企业的合作深度是怎样的?高通CEO为何密会零跑朱江明?关于首批搭载高通8295芯片的车企,零跑率先开发实现了舱驾融合,对此芯片做了什么样的深度开发?这些问题,需要从智能电动车发展趋势及芯片定义能力方面找到答案。

在电动化、网联化的趋势下,汽车成为一个可以互联、自学习,可升级的移动智能平台,这就需要更多的IT技术和软件的能力,芯片作为智能电动车的“大脑”,其性能与利用率的提升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。

高通作为全球领先的无线科技创新者,也是5G研发、商用与实现规模化的推动力量。其开发的座舱芯片8155、8295在性能及搭载率上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。这些芯片不仅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,更在功耗、稳定性等方面表现出色,成为众多车企的首选。

与此同时,零跑汽车作为智能电动车企的代表,自成立之初就展现出对芯片技术的深厚积累和独到见解。零跑于2019年不仅成功开发了中国首个智能驾驶芯片——凌芯01,更在后续的产品中展现了对芯片开发及定义能力的出众表现。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对芯片性能的深度挖掘上,更在于对芯片与整车系统的完美融合。

正如朱江明所说:“我本人从IT行业而来,8年全域自研加上原生团队,零跑在技术传承以及底层深度开发层面具备独到的经验。当前各家车企也在卷技术,但是技术的创新只有底层技术的自主掌握才能实现突破,绝对不是拿来主义。”

零跑汽车首款车型上就与高通进行了合作,目前双方实现了多款芯片的布局。这种合作方式并非简单的采购与供应关系,而是实现了主机厂与芯片公司的直接对接。零跑汽车采购芯片后,通过自主开发的整体平台,将芯片实现极致利用。

而在2021年推出的C11产品上,采用高通8155芯片,作为唯一一家自研开发8155平台的车企,零跑汽车不仅实现了对芯片的深度利用,更在平台上实现了多项创新。基于8155平台的一芯三屏共用技术,不仅提升了车内交互的便捷性,更在DSP功放、360度环视、泊车等功能上实现了融合,实现了舱泊一体的融合创新。这种技术的实现,不仅提高了芯片的利用率,更为整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。

在最新一代的高通8295芯片上,采用 5nm 制程,用于 AI 学习的 NPU 算力更是达到 30TOPS,接近上一代 8155 的8 倍。在“摩尔定律”开发周期里,其他车企围绕自身的汽车技术逻辑,尝试如何与8295芯片匹配,然而8295芯片只应用于座舱,未免过于浪费。原因很简单,搭载8295芯片如此大算力的车型基本都是在车机系统,其他系统仍然由另外的系统控制。说白了,一个车的电子电气架构由很多大脑控制,即使用再先进的芯片,脑袋越多,线束越长,成本越高,迭代也就越慢!

但零跑的技术团队研究的却是如何将8295的高算力在一辆汽车上充分得到应用,最终开发出集成度更高的“四叶草”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。不同的技术理解方式,最终带来的零跑智能整车竞争力是线束更短、迭代更快、集成度更高、成本更低。作为首批搭载8295芯片的车企,零跑汽车将这款顶级座舱芯片用在了其最新车型C10上。通过8295一颗SOC芯片,零跑汽车实现了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,首创实现了智能座舱,智能驾驶两项功能,同时还用内置的音频DSP做音响的调音,用内置的GPU做360的环视拼接,用内置NPU做自动泊车等。纵观全行业,英伟达首个舱驾融合芯片-Thor,要等到2025年才能实现量产,零跑率先舱驾融合,除了让车内车外的信息协同更高效、延迟更低外,更能提高整车的智能化水平。

据了解,高通方面对零跑汽车在芯片利用方面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。毕竟只有具备芯片开发和定义能力的主机厂,才能对采购而来的芯片进行深度利用,而不是简单地使用芯片的算力和资源。零跑汽车正是这样一家企业,通过自主研发和深度调校,将芯片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,为整车成本的降低和用户买到更高品价比的产品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在笔者看来,零跑汽车与高通的这种合作模式,不仅证明了双方在技术研发能力上的卓越表现,更为智能电动车企与芯片厂商的合作带来了一个成功样本。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推动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,更将为用户带来更加智能、高效、便捷的用车体验。零跑汽车与高通在芯片利用方面的合作与突破,不仅为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,更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正如朱江明在分享自己与安蒙的交流所言,都是工程师出身,有很多共同的观点和看法,我们有理由相信,在不久的将来,零跑汽车与高通将携手共创更好的智能时代。
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