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图集> 文章正文

终结“灵魂之争”,华为车BU走向独立与共享

图集 2023-11-28 14:05 来源: 盖世汽车   阅读量:10162   

摸索了4年时间,交了数十亿美元的“学费”,华为车BU将被拆分成独立公司,对外开放股权融资,谋求更大发展。

11月26日,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显示,已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华为”)签署《投资合作备忘录》,其中华为拟设立一家从事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研发、设计、生产、销售和服务的公司,长安汽车拟投资该目标公司并开展战略合作,长安汽车及其关联方拟出资获取目标公司股权比例不超过40%。

据了解,华为设立的新公司业务范围将包括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、汽车智能座舱、智能汽车数字平台、智能车云、AR-HUD 与智能车灯等,并将专用于目标公司业务范围内的相关技术、资产和人员注入至目标公司。长安汽车是第一个宣布入股的车企,但不一定是最后一个,作为被华为深度参与赋能车企,赛力斯自然也要分一杯羹。过去几年,虽然华为车BU的合作模式频创新,但实际效果在外界看起来还是有点儿“雷声大雨点小”,而这次华为车BU的分拆,似乎意味着华为的新能源时代“博世”梦终于找到了新的路径。当然,华为要的不仅是新能源时代“博世”,还有智能化时代的“安卓”。

华为牵手长安

华为和长安的牵手,看似突然,实际上草灰蛇线,早已伏脉千里。去年8月,任正非在《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》文件中点名华为车BU,称其“不能铺开一个完整战线,要减少科研预算,??加强商业闭环,研发要走模块化的道路,??聚焦在几个关键部件作出竞争力,剩余部分可以与别人连接。”

言下之意,要求华为车BU收缩战线、提高效率,尽快赚钱养家,这被称为分拆华为车BU业务的前哨战。而关于华为车BU的出售的消息已经在网上断断续续传了三个多月,虽然华为多次辟过谣,但还不如一份备忘录有说服力。

8月中旬,华为被曝出有意推动车BU独立运营,“形式类似荣耀单飞”,并与重庆国资委密切接洽合作事宜。华为官方随即辟谣,称“网上传闻与事实不符,并未与重庆国资委洽谈车BU相关事宜。”不过,根据媒体报道,华为车BU和重庆国资委接触是真,双方的分歧主要在于售价,谈判可能重启,其他意向方还包括上海市和合肥市国资。

11月23日,华为车BU再度传出拆分消息,整体估值2500亿元,重庆市国资委将成为第一大股东,长安汽车是唯一参与收购的汽车公司,作价375亿元获得车BU 15%的股权,长安汽车控股股东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持股约5%。

另有消息称,长安汽车将以3000亿元的价格,获得华为车BU约30%的股份。双方前脚还说不知情,后脚就一起签署了《投资合作备忘录》,新公司仍为华为控股,持股至少为60%,其他投资者持股比例之和不超过40%。具体股权比例、出资金额及期限由双方另行商议。

根据备忘录,华为拟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至新公司,长安汽车及关联方将有意投资该公司,并与华为共同支持该公司的未来发展。如今尘埃落定,华为管理层为车BU安排了一条新的道路——成为一个由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。

新公司定位“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”,华为将把华为车BU的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、汽车智能座舱、智能汽车数字平台、智能车云、AR-HUD 与智能车灯等相关技术、资产和人员注入新公司。目前,除长安外,赛力斯、奇瑞、江淮和极狐四家车企被认定为有更大意愿入股新公司的车企。不过,鉴于长安已占据股权谈判优势,显然第二家、第三家会思虑更多。

需要提醒的是,此次华为与长安的合作,并不意味着华为对外出售车BU,而是内部成立一个公司,来服务外部的一众车企,原本是单打独斗搞智能化研发,现在改为“抱团取暖”,也就是说将原本隶属华为车BU的技术研发体系,将被完全剥离到拟成立的新公司中。

而华为智选车、智能电动业务等仍在华为体系内,“不会影响到智选车的销售模式,如果智选车型需要相关技术和零部件,则可以向新公司采购。”有消息人士表示。

头部技术玩家开放股权,整车厂入股的方式并不多见,这在一定程度上复刻荣耀模式,业务开展,对外合作更加灵活,给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装上了“火车头”。

余承东表示:“我们一直认为,中国需要打造一个由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电动化智能化开放平台,一个有‘火车头’的开放平台。我们与长安深化合作,同时还会与更多战略伙伴车企一起携手合作,不断探索开放共赢的新模式,共同抓住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机遇,实现我国汽车产业崛起的梦想。”

华为车BU分拆终结“灵魂”之争

华为车BU,无论是在公司内部,还是在新能源汽车江湖之中,一直都是一个很尴尬的存在。

自2018年以来,华为惨遭一系列制裁、打压,手机业务受到重创,一代神U麒麟9000成为绝唱,痛失5G手机市场,市场份额骤减,从全球第一直接跌出了主流手机厂商行列。而华为车BU生来就被寄予了厚望,希望它能对冲手机业务剧烈下滑带来的冲击,结果事与愿违。

余承东曾说道:“智能电动汽车销量虽然没有手机那么大,但是单价高,能够弥补手机的销量缺失。”而如今,华为Mate 60 Pro手机以“王者之师”的姿态强势重新杀回高端旗舰手机市场,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,是名副其实的“争气机”,华为不是法国阿尔斯通、日本东芝需要跪下来才能把钱挣了。

一边是华为手机业务满血复活,站着就把钱挣了,华为Mate60上市八周销量破200万部,业内人士预计华为2024年手机销量有望达到7000万部。

另一边是华为车BU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实现盈利,华为在汽车业务方面投入很大,直接投入7000人,间接投入超过1万人,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00亿元,营收却少得可怜,如何实现自我能力的造血成为当务之急。2023年上半年,华为销售收入为3109亿元,其中汽车业务收入仅为10亿元。

按照余承东的估计,智选车模式下,帮助车企销量破100万辆就能实现盈利了。100万辆,在卷生卷死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哪有那么容易!手机业务的复苏,迟迟不赚钱的车BU,大概是华为分拆子公司的重要原因之一,当然,最重要的还是能够结束“灵魂之争”。

虽然任正非一直强调不会亲自下场造车,但很多车企还是心存戒心,毕竟手机就是前车之鉴,任正非前脚说“坚决不造手机”,后脚就拿出十个亿改弦更张。

如今,号称“不造手机”的华为,早已成为全球手机巨擘,万一故事重演,车企不就是为华为做嫁衣吗?上汽董事长陈虹曾经说过:“上汽很难接受华为提供整体解决方案,它是灵魂,我成了躯壳。”

华为也很无奈,余承东表示,“新势力为了市值,为了自己有控制力,不太可能在智能化上选择华为;国际巨头,因为华为被制裁,不会选我们;传统车企害怕失去灵魂,也不会选我们。”

目前,华为车BU有三种模式——零部件供应模式、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Huawei Inside模式、智选车模式,合作深度由浅入深,其中智选车模式饱受争议,例如问界系列,由赛力斯负责塑造肉体,华为为此注入灵魂。

该模式下,传统车企们纷纷感受到话语权的丧失,有人压根不合作,有人合作没多久就跑路,今年3月份,广汽集团控股子公司广汽埃安AH8项目由与华为联合开发变更为自主开发,华为的角色从深度合作的HI模式变成了基础的零部件供应商模式。

智能网联汽车只有两三年的机会窗口,与其跟车企纠结“肉体OR灵魂”的问题,倒不如广撒英雄贴,让外部车企“带资进组”,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它们“灵魂”的顾虑,进一步坐实了“华为不造车,帮助车企造好车、卖好车的愿景”,这样更有利于打造华为智能化生态联盟。

智能驾驶进入战国时代:合纵连横

这时候,华为走了这么一步棋,除了手机业务强势复苏、智能车BU业务盈利难、弱化车企的“灵魂”的顾虑外,其实还有一个大的背景。

当前,智能驾驶功能快速上车,L2级辅助驾驶技术已经成熟,越来越多的市场目光开始投向L3级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。

近日,工信部、公安部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了《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》。

通知提出,四部门已经同意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,允许搭载符合国家标准《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》定义的3级驾驶自动化和4级驾驶自动化功能的车型带条件上路。L3/L4级别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开启,这无疑将推动相关技术和商业模式发展,并加速落地,高阶自动驾驶商业落地驶入快车道。

目前,特斯拉已开始向员工发布全自动驾驶V12更新,这是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最重要的一次升级之一,实现了人工智能端到端的驾驶控制。

上半场电动化,下半场智能化。“谁掌握了智能驾驶的关键技术,谁就掌握了未来时代的话语权”。

作为汽车智能化的重要体现,智能驾驶越来越成为车企构建差异化产品的重要内容,而特斯拉的智能驾驶水平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汽车行业的领先者。

应对这样强有力的竞争者,部分车企选择华为这样智能驾驶技术水平“遥遥领先”的供应商不失是一种明智的选择,从这个角度上来看,华为分拆车BU或许只是这个汽车智能化时代合纵连横的一个开端。

对于华为来说,面对特斯拉、比亚迪、小米等竞争者围追堵截,通过打造一个类似“安卓”的智能化生态,更有助于将“遥遥领先”的智能驾驶技术推进市场,甚至是推向全世界,这样既可以“合纵”国内车企联合对抗特斯拉,也可以让“连横”生态阵营的车企去对抗“非华为系”的车企。

目前,国内能够一手抓芯片,一手抓智能驾驶的只有华为等极少数玩家,对于缺芯少魂的车企来说,想要自研一套智能驾驶系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各大车企纷纷都在研发自家的智能驾驶技术,想要掌握自己的灵魂虽然情有可原,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“内耗”,会浪费大量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倒不如搞合纵,一起打造一个类似的安卓的“智能化生态”,建立起可供不同品牌、不同车型底层通用的智能驾驶技术,尤其是对那些智能驾驶技术储备较弱的车企来说,不至于在智能化战争中毫无还手之力。

当然,除了特斯拉这样的强大的“外敌”,还不乏比亚迪、小鹏、小米等实力不俗的玩家,对于相对弱势的车企而言,拥抱华为生态,无疑是一种更加经济高效和理性的行为,可以在短时间内华为的智能化加持,能够对抗“非华为系”车企的竞争,此为“连横”。

而华为“用心良苦”的多元化股权设计,无疑是为各方打造利益共同体埋下了伏笔,如此看来,华为新能源时代“博世”的梦可期,智能化时代的“安卓”也很有可能会实现。
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